新政策实施首月,社区医院职工医保参保人就诊量同比大增近五成。李细华 摄
就算在一年前,“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样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但随着医保政策的改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俗称的“社区医院”)建设的完善,不少社区医院已逐步走出冷清的局面,甚至有中心城区的社区医院日接待市民高达300人次。
今年4月1日起,广州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新制度全面实施,强化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政策。新政亮点在于,在广州定点医疗机构中,职工医保参保人要选择1家基层医疗机构或一级医院作为其普通门诊报销的定点医疗机构,即选“小点”;在选定“小点”后,再选择1家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作为其普通门诊报销的选定医院,称之为“大点”。
据广州市医保局统计,新政策实施首月,职工医保参保人选择小点的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比增加了28.67%;社区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就诊量同比大增47.37%。老百姓的就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但人气爆涨的社区医院也迎来了全科人才短缺以及药物品类不足的“成长”烦恼。
■走访
社区医院最多一天
门诊量达800多人次
今年4月1日,广州医保实行新政,参保人员必须选社区医院(后简称“小点”)后方能办理二、三级医院(后简称“大点”)的选点手续。选点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例如,“小点”的比例由原来的75%上升到80%;经“小点”转到“大点”就医的,报销比例由原来的50%上升为55%;而未经“小点”直接到二、三甲医院“大点”就医的,报销比例只有45%。4月1日起,新办理定点手续的职工,如果不定点社区医院“小点”,连45%的统筹报销都没有了。
该新政实施将满1个月,效果正在显现。
广州市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选点新政策实施后,职工医保参保人选择小点的人数同比增加了28.67%。同时,4月,广州市社区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就诊量同比也大增了47.37%。
在社区首诊的病种主要为常见病、多发病。4月,广州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在社区首诊后办理转诊的有39792人次,办理转诊申请后到大医的为27495人次,占办理转诊总人次的69.1%。
早上9时左右,越秀区梅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外,有六七拨患者在等候。记者发现,有的患者只需等候两三分钟,有的患者跟定某位医生,就需要等候10至20分钟。“以前基本上一来到就能看上了,但现在要等等。不过这里方便啊,拿药也比大医院便宜得多。”陈姨对记者说。
“现在,我们的工作量比之前多了五成。”无独有偶,刚刚搬到寺右新马路北一街的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迎来了“选点”小高潮。中心主任唐蔚介绍,医保新政的实施也让他们开展的家庭病床服务广为人知,每天的接诊量也比以前多出70多人次。
社区医院看病等候时间长了,是患者的普遍反映。记者从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多方了解到,进入4月后,城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普遍有一至两成的升幅。
海珠区卫计局局长蔡逸冬介绍,4月1日后,海珠区到社区医院定点的居民数量增加了一倍,而首诊在社区的数量大约增加了10%至15%。荔湾区南源街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庞健也表示,今年在该中心定点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了50%,门诊量增加一两成,最多的一天门诊量达800多人次。
有医生还表示,原来年轻患者是稀客,现在也越来越多了。从事会计工作的市民周颖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她家附近,以前不太信任这家中心,但去大医院看病确实麻烦,所以上个月她不小心感冒后就选择在中心接受诊疗。从挂号到取药,仅需2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除了方便,价格也是优势,医生介绍说中心的药品采取零差价销售,而且社区医院医保报销可达八成,比去大医院看病划算多了”,周颖说,她看感冒只花了不到40元,如果在大医院,有可能超过百元。
追问一
报销比例增高 基金顶得住吗?
由于存在着10%的转诊报销比例,自然将大量增加职工医保社区选点人数。医保新政会否给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带来支出的影响?
对此,市医保局方面回应,称因新政实施时间较短,对基金支出的影响暂时体现不出来,需在该年度年终清算之后才能进行比较。
记者查阅今年提交市人大审议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发现,在收入方面,201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38亿元,比2014年增加40.6亿元,增长5.1%。在支出方面,201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702.8亿元,增加77.8亿元,增长12.5%。草案增支原因有两个,其中之一便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支出也将大增22.2%,原因在于参保缴费人数增加致使待遇支出增加和医疗费用水平提高。
今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38亿元,比2014年增加40.6亿元,增长5.1%。从执行的保值增值计划测算,今年利息预期收益将比去年增加近1亿元。
综合看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短期内不必担心。
追问二
参保人就诊量大涨医生够吗?
对于增加的病人,社区医生纷纷喊累,因为除了接诊病人,他们还有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包任务,如打疫苗、上门家庭医生服务等,他们希望政府能提高社区医生待遇,吸引更多人到社区医院工作。
记者在梅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新政实施后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有时候社区医生也要加班了,短则半小时、长则个把小时,而这种情况以往较多出现在大医院。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建议,社区医院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人才问题。短期内,要想办法让高水平的医生愿意到基层去,可继续探索医联体、鼓励有资质的医生自己开诊所等方式;长期看,则要加强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工作者待遇,在职称晋升、业务进修等方面作出政策和制度安排。
去年发布的广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1+3文件”中,就包括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建设,完善全科医生制度,规范全科医生培训等内容。
目前,广州对全科医生采取的是“5+3”培训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学历培训再加3年全科医生培训,目前每年培训约250人,预计2015年能达到每万常住人口2名全科医生的目标。
此外,从2013年开始,广州还与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每年培养50名全科医学的研究生,他们在培训结束后将获得硕士学位,作为高层次全科医生和骨干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追问三
基本药物目录能满足病患需求吗?
72岁的唐婆婆是老糖尿病患者,但她家附近的社区医院没有她需要的那款糖尿病药。所以,唐婆婆每周仍然要坐公交去大医院开药。“如果有药,我肯定来社区医院看,我走到社区医院只需要5分钟,又不用坐公交车。”
根据国家的基本药品制度,社区医院只能出售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所载的基本药品。虽然广州曾多次增加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但由于多种常用慢性病药都是进口药、合资药,不属于基本药物目录,导致部分慢性病患者在大医院治疗完毕后,也无法在社区医院解决持续用药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广州目前已允许社区医院按一定比例,自主采购不在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根据现行政策,社区医院自主采购非基本药物目录下的药品,总金额和总数量都不可以超过40%,但是由于部分的进口药特别贵,数量不多就可能会导致金额超标,因此社区医院也正在调查哪些药品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小锐说:“我们和广州红十字医院是医联体,这一两个月,我们的药品目录会进行对接,把部分患者有需要的药物品种采购到我们中心来。”
除了自行采购之外,医生还表示一些基本药物在控制慢性病上,可以达到进口药一样的疗效,建议患者考虑采用基本药物,还可以享受医保报销。
“基本药物也把血压和血糖控制得很好,除非是一些合并症比较多的,像糖尿病进入到后期的时候,可能需要更高的治疗手段才能控制好。现在利用政策,我们会把他转诊。”林小锐说。
■专家建议
配套保障要做足 让社区医院把患者留住
一直以来,患者就诊喜欢“扎堆”大医院,造成了大医院不堪负累,市民“看病难”,基层社区医院乏人问津生存困难等局面。之前有关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欲改变这一状况,但收效甚微。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教授周云表示,广州的医保新政,充分使用了经济杠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公共政策的实施和推行,需要一些政策手段,经济手段也是其中之一。而医保新政的实施可以看作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好的公共政策目标的典范。
事实证明,很多疾病,基层社区医院完全可以有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可能是出于心理上“不放心”的原因,更多还是选择去大医院,结果是“小病大治”,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大医院由于患者众多服务质量难免打上折扣;而社区医院则生存艰难——这实际上就是“三输”的局面。
广州通过医保报销比例的浮动,引导患者去基层社区医院就医,值得肯定。但周云仍提及,对于这一政策的全面和准确的评估,还有待时日。从就诊人数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看病这件事,“不看广告看疗效”,关键还在于患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基层社区医院能不能满足患者最为根本的需求。
周云建议,基层医疗服务的提升需要基层社区医院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的支持。好的政策在引导患者向社区医院流动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内容,即相应的资源向社区医院的流动,人力、物力、财力等配套,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医院的实力。
“经济手段可以把患者引领到基层医院,但这毕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政策效应也只能是暂时性的,真正要让社区医院‘把根留住’,也就是把患者留住,必须要有好的医生、好的设施以及随之而来的好的疗效。这恐怕是公共管理部门更应该关注的事情。”周云说。
文章来源:39健康网
原文标题:社区医院遭遇成长的烦恼 日门诊800人医生不够
原文链接:http://news.39.net/yltx/150515/462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