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很多行业一样,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医生开始考虑是否要“走出来”?在去年初的北京市卫计委工作会上传出消息,北京市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缓解居民看病难、看专家难。那么,究竟有多少公立医院医生会真正“走出来”自己开设诊所呢?由医生自己开设的诊所会不会也像国外那样成为中国医疗的新模式呢?
体制内医生开诊所有条件
根据北京市卫计委的设计思路,对于可以开办私人诊所医生的条件,应该与多点执业医师的条件相仿,如医生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并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任职工作2年以上;身体健康,在本单位能完成诊疗任务,不担任行政职务等。北京市卫计委官员表示,北京市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医生区别聘用合同及薪酬待遇等改革探索,鼓励非全日制医生以固定时间到基层和其他医院兼职工作,激发医生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动力。那么,究竟有多少公立医院医生会真正“走出来”自己开设诊所呢?由医生自己开设的诊所会不会也像国外那样成为中国医疗的新模式呢?
体制内医生业余开诊所不太现实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务处主任认为,短期内医生自己出去开诊所还不会太普遍。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这家医院在老年病治疗方面实力较强,很多科室的医生都是国内的学科带头人,所以他们的诊疗范围其实早就已经突破了北京的局限,很多出名的医生经常要往外地跑专程为求援的患者诊疗。甚至有时在国外的患者还会托种种关系请医生出国帮助诊疗。而作为医院而言,只要这些医生不影响份内工作,基本对这些“私活”并不干涉,“毕竟都是救死扶伤!”
一位长期从事医疗新闻报道的媒体记者也向北青报记者证实,她曾很多次周末时在机场遇到一些知名医生飞往外地为病人诊治,其中以多个科室的手术主刀医生居多,这些患者基本都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医生本人,经双方私下协商后异地出诊的。
“对于这些有名气的医生,无论他们的时间、精力还是经济条件,其实并不需要自己开立诊所等病人。”前述医院医务处主任告诉北青报记者,其实长期以来很多民营医院也会邀请知名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坐诊,而且开出的诊疗费比公立医院高出很多,但很多医生还是没时间。他认为,“这些医生自己开诊所的动力都不大,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自己等患者。”
而对于多数一些名气不大或者资历不够高的医生,他们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在医院出门诊,“工作排得很满,现在大医院要求周末也要有门诊,他们的工作量就更大了,所以不可能再有精力和时间在业余开自己的诊所了!”
所以这位医务人士认为,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开诊所的动力其实是不足的,有可能的则是医生自愿从公立医院离职创业开诊所,相当于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这种情况其实早就存在,而且最流行的时期并非是近几年。
“引医进院”可能是更现实模式
一直以“急诊女超人于莺”名称活跃在微博上的前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此前果断辞职开始筹备开设一家私人全科诊所。不过在医院里能干的她,在此之后很长时间都还没找到该把自己的诊所开在哪里。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她的私人诊所被困在了租金和成本的环节上。
于莺算了一笔账,即便像天通苑这样相对远离市区的地方,房屋租金都已经涨到了每天每平方米10元,如果按租200平方米的房屋计算,一年光租金就是72万元。如果再加上前期的设备投入和人员工资,没有200万元是下不来的。在整个过程中,于莺更像一个生意人而不是医生了。最终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政府是否考虑出台一些更切实可行的举措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比如将那些运营不够顺畅、不够活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会资本开放,允许个人承包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可以很大限度上降低私人办医的成本。”
与个人承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想法相类似,很多民营医院现在也不直接招募全部医生,而是采取“引医进院”的模式。
据了解,和政策层面鼓励医生多点行医一样,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陆续出台,对于社会资本办医支持力度也日趋加大。有业内人士认为,社会资本办医其实可以与公立医院完全不同,你只需搭好台子为专业医生提供好就诊条件就行,而并不需要直接招募全部医生,相当于“引医进院”。
“医生其实最希望的是别人搭好平台,自己只需专心看病人。”一位医务工作者这样表示,民营医院搭起的平台或许会成为公立医院医生自主创业的更实际归宿,这相当于是把社会的资本与医生的技能各取所需的结合了起来。
事实上,包括很多互联网企业其实已经盯住了这个商机,专业手机医生问答软件企业春雨医生,近日就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五个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由在职医生加盟从事私人医生服务。
社会资本争相跨界医疗产业
其实,其他行业的社会资本跨界医疗产业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势头。国内知名空调制造商奥克斯早在2006年就曾经投资7亿元打造了宁波明州医院。这座按照三甲标准打造起来的医院一直是浙江民营医院的样板。去年底,奥克斯更是加码医疗产业的投资力度,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表示,集团已明确,将致力成为“健康智慧医疗服务机构”,有效整合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力争5年时间投资150亿元发展成为拥有150家医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医疗产业集团。
联想控股去年也首度试水医疗产业,对拜博口腔医疗集团投资10亿人民币。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立南表示,这是联想控股首次投资医疗产业,投资范围包括直接投资、股权、债券合作等形式,双方合作将更多以资源置换方式进行,这是联想控股进军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举措。
此外,互联网企业也频频通过涉足移动医疗进入这一市场。阿里发展移动医疗的策略很清晰,就是直接渗入医疗服务环节。同时阿里投资了中信21CN,为的是完善药品网络消费市场,尤其年底或将开放的处方药市场,从而布局“未来医院”。另外,腾讯除了7000万元投资丁香园外,手Q也已经开始行动搭建健康中心平台。文/本报记者 张钦
新闻内存
国外医、院分离模式有利有弊
一位曾经在美国就读医学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告诉北青报记者,在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中,私人诊所是普通病人最常接触到的医疗机构,也基本是多数患者的首诊场所。美国绝大多数有执照的医生都是在诊所工作,或者自己开设或者被其他医生开设的诊所雇佣。患者需要看病时要直接与诊所或者某个医生预约,然后按照约定时间到诊所就医。通常,医生会对患者有初步的诊治,如果需要开药,医生会开具处方,由病人持处方自选药店购药。这份处方上会标注有医生所在诊所的信息以及医生的执业编号等,能很方便地进行追溯,必要时药店会直接向处方医生进行核实。如果需要对患者通过医疗设备进一步检查,医生也开具检查申请单,由患者自行选择医院前去检查。无论选择哪所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都会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送到医生的电脑中,如果病情不严重,医生看完电子数据甚至无需患者再来当面复诊。
“尽管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医生和医院基本是各自独立的,但其实二者之间也有密切的关联。”这位人士介绍,首先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在医院实习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在诊所中行医,无论是自己开诊所还是应聘于他人诊所都是如此。另外,医生进行手术时必须要按时到病人选择的医院中进行,但手术费用是按照医生和医院分别支付。这位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虽然这种医、院相互独立的模式有很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比如急诊病人往往还是需要直接到医院就诊,不可能先到诊所再转到医院进行检查或手术,因此每家医院其实还是需要有一定数量医生候诊的。另外,如果医生在诊所出诊时遇到自己的住院病人有突发情况,那么他就要放下诊所里正在诊治的病人赶往医院。
“但总的来说,这种模式中,医院基本是依靠医疗设备、病房、专业护理来盈利;药店则多设在百货超市中,完全按照商品规则定价销售。医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收入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医学水平、能力和劳动强度来获得,基本能实现按劳取酬。”这位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修然后自己开设诊所的中国医生其实也越来越多。
文章来源:39健康网
原文标题:体制内医生开诊所能走多远
原文链接:http://news.39.net/yltx/150525/4629110.html